天阳地阴,气阳血阴。 泻痢见于下部,时时惟出,无论因之内外,总属伤阴耗里之虚证。
若小便不利、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。 若在夏月,便宜攻下,不必黄杂色舌根黄硬,尖白,中不甚干,亦不滑,短缩不能伸出,谵妄烦乱者,此挟痰食,大承气加生姜、半夏治之。
代则气衰,或泄脓血,伤寒心悸,女胎三月。 阴痫亦本痰热,因寒凉攻下太过,变而成阴,宜温平补胃燥痰之药。
按四时之升降动静,发敛伸缩,相为对待者也。且白术燥烈,肺中有火者,恐助咳嗽,得芍佐之,则术止为养荣之用,而不上僭。
况长夏居金火之间,为相生之过脉,较他季月不同,故独得见主时之脉。于是后人以痫为阴寒之证,亦有分痫为阴阳二证,以阴痫为寒者。
王宗正谓∶肝肾俱沉,脾胃在中之说,王叔和但守寸关尺分脏腑位部者非。 盖弦状阴敛,阳运衰微。